超級比一比,不管院區在哪,樂山的孩子永遠都那麼可愛
台灣話說「有一好,沒兩好」
在這個沒有絕對完美的世界,
外界眼光下或許很不完美的重度智能障礙孩子,
在 上帝的眼中卻是最純真的完美天使。
為了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
既使是遇到困難,我們也只能不放棄的繼續走下去。…………… 樂山療養院
1911年,一名倫敦的青年醫師,毅然放下上流社會的生活,帶著自己新婚的美麗妻子,飄洋過海來到當時近乎蠻荒的臺灣,進行他行醫宣教的志業,先後成為台南新樓醫院、台北馬偕醫院的院長,而後更是成立「臺灣樂山園」(樂山療養院的前身),將一生奉獻給臺灣癩病(痲瘋病)的研究與發展,以及癩病病患的照護上。
2011年,樂山療養院終於在今年離開了使用77年的舊院區,搬進了新的養護大樓。超過10年的籌建過程一波三折,但為了要給這些身心障礙天使更好的生活、教學環境以及無障礙設施空間,基督教長老教會及各界愛心人士的奔波及共同努力幫助之下,總算可以開始啟用。最高將可收容200床的養護大樓,將提供更多專業服務能量給需要幫助的智能障礙者及其原生家庭。
舊院區的風景優美,綠蔭扶疏,你可以在園區裡沿著山坡,漫步在古色古香的紅磚瓦舍建築中,抬頭即可見日據時代好些眾所皆知的地方仕紳,集資募款幫助興建癩園的紀念石匾,當然還有幾隻松鼠在你身邊的林間穿梭,陽光灑落,蟲鳴鳥叫真是無所不在。
但是舊院區對於樂山目前的孩子卻不是最適合的生活環境,紅磚瓦舍的內部空間有限,不管是規劃做教學空間或是寢室,都已經無法滿足目前收容的人數以及專業療育設備的配置需求;治療師或教保老師常常因為空間不足,在課程設計上免不了有所調整必須做出犧牲。而沿著山坡建設的園區,因為廊道的坡度也限制了使用輪椅的孩子們能夠活動的範圍,一定需要大量的志工來幫忙,才能夠在好天氣的時候,出來逛逛整個園區多曬曬溫暖的陽光。
相較之下新大樓窗明几淨的生活空間以及教室充足,不僅生活還有療育品質提升,整棟大樓完善的無障礙設施規劃,更確保了院內絕大多數是重度/極重度院生的生活便利及安全性。但就如台灣一句常聽到的諺語所說:「有一好,沒兩好」;院生搬到新大樓能夠享受安全、寬敞、舒適、乾爽又明亮的生活空間及學習環境,但馬上院方就要面對的是每年新增的龐大營運及維護費用,對於樂山則是另一個更困難的任務挑戰。
今年剛好是<樂山>創辦人戴仁壽醫生來到台灣的100年。一路走來從對台灣痲瘋病患的收容照顧,一直到現在的重症智能障礙者的照顧,百年後的樂山仍舊然秉持這樣的犧牲奉獻的信仰精神,持續固守在社區第一線提供營運成本最高最困難經營的全日型照護服務,也希望更多友善的雙手可以一起加入,支持樂山一起幫忙照顧這些看來不完美,但在 上帝愛的眼中其實是最完美寶貝的人間天使。
【不完美才完美-2011國際身障者日活動】
http://www.scoop.it/t/2011iddp
【不完美才完美-2011國際身障者日】粉絲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2011iddp
寫下您的【不完美才完美宣言】,共同來關懷身心障礙者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