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訊息

【中時電子報】建造樂山療養院,幫助痲瘋病人得潔淨——「台灣痲瘋病治療之父」戴仁壽醫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人看見戴醫師原本是個很優秀的外科醫師,後來卻全心全力投入治療痲瘋病的工作,就問他原因。戴醫師這樣說:「我一面拿著手術刀,一面讀聖經。〈馬太福音〉第八章記載耶穌治好了那位嚴重的痲瘋病人,我就立志要將痲瘋病消滅。」

文:盧俊義

台灣痳瘋病治療之父——戴仁壽醫師

過去,台灣曾有過很嚴重的痲瘋病問題。這一代的年輕人會知道痲瘋病,可能是因為「樂生療養院」被政府徵收土地作為開闢捷運之用,讓許多年輕子弟開始去瞭解這個日治時代的可怕疾病。但甚少人會注意到,最早投入全部精神和能力去關心台灣痲瘋病醫療工作的,是一位由英國宣道會差派而來、名叫「戴仁壽」的醫師。

戴仁壽醫師(Dr. George Gushue Taylor)於一八八三年十二月六日,出生在加拿大東部的紐芬蘭島(New Found Land)一個叫「羅巴斯灣」(Bay Roberts)的小漁村。父親是衛理公會的「巡迴牧師」(即沒有在固定的教會牧會,而是要四處去幫助沒有傳道者的弱小教會的牧師),戴仁壽醫師出生時,剛好父親在島上舉辦佈道會,他父母都認為這是上帝特別的賞賜,因此,他從小就被教導將來要跟父親一樣成為牧師,四處去傳福音。這種觀念在十八、十九世紀的歐洲非常興旺,幾乎每個基督徒家庭都會鼓勵孩子當傳道者,到貧困地區傳福音。如果有青年獻身當傳道,有些教會會在禮拜堂的屋簷上掛燈,只要看屋簷上掛幾個燈,就知道該教會出了幾個傳道者。有的教會則是用一小片銅牌鑲在禮拜堂內的牆壁上,寫上傳道者的名字以及到哪個地方傳福音的簡單記錄。

在戴仁壽醫師十歲的時候,父親因為積勞成疾,獲得教會准許休養兩年時間。這段期間,他父親經常讀書,特別是讀一些宣教師到世界各地傳福音的記錄。他父親常叫年幼的戴仁壽坐在床邊,有時是在書房裡,然後把故事一篇一篇地讀給他聽,於是,這些在外國傳福音的精彩故事便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真正影響戴仁壽醫師後來決定去行醫的,是同樣發生在他十歲那年的一件事。有一天,一位醫師(同時也是宣教師)正好看見小戴仁壽在路邊玩耍,就問他要不要搭乘自己的馬車,小戴仁壽高興地答應了。這位醫生要到羅巴斯灣為孩童打牛痘疫苗,但當時加拿大正在流行天花,路上到處都是警告用的告示牌,小戴仁壽就問醫生怕不怕被傳染。這位醫生告訴他說:「我經常洗手,保持雙手乾淨。所以不會害怕。」

小戴仁壽聽到「只要常洗手」就不用害怕傳染病,這是多麼簡單的事啊! 於是他小小的心靈產生了極大的變化,他隨即問這位醫生:「我將來也可以跟你一樣當個不怕傳染病的醫生嗎?」醫生回答他說:「當然可以,而且可以幫助很多人得到醫治。」當天黃昏他回到家,馬上跟母親說他將來想要當「宣教的醫生,這樣既可醫治人的病,也可以傳福音」。他的母親聽了非常感動。

在母親的鼓舞下,戴仁壽醫師堅定了將來要投入醫療傳道的願景,而格利菲博士(Dr. Wiffred Thomason Grenfell)的一番話,更是大大堅定了戴仁壽醫師的信念。這位從倫敦遷居到羅巴斯灣這個小村落的格利菲博士,是當時英國相當有名的外科醫師,他一再告訴這裡的居民,不能以住在一個如同世外桃源的地方而滿足,每個人都領受過上帝賞賜的恩典,領受越多的人,對偏遠地區貧困民眾的負擔要越重,這樣才能回應上帝的愛。他說:「上帝的愛,不是用來滿足我們自己的需要,而是要與需要的人一起分享。」

格利菲醫師說很多人都懷疑他,認為他是英國出名的外科醫師,怎會想要搬到這種小村落呢? 他說,這是因為有一次他在倫敦參加美國著名佈道家慕迪(Dwight L.Moody)的佈道會,深受感動而加入了醫療傳道的行列。他創辦「醫療船」到各地偏遠村落去服務,在一八九二年來到紐芬蘭的另一個小漁村「拉不拉多」(Labrador),發現那是被英國政府所疏忽的貧困村落,因此他決定居住下來,透過醫療去改善村民的生活和醫療衛生。他組織漁民成立漁會,也聘請有手藝的人到那裡教導漁民在空閒時做手工藝品,再用自己的人脈將漁民的手藝品賣出去,改善漁民的經濟生活。他說:「我確信這是上帝要我善用祂賞賜在我身上的才能,吩咐我去做的工作。」

格利菲博士的這番話,大大鼓勵了戴醫師正在逐漸長大的心靈,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有這麼一天,我也要像格利菲博士一樣,到需要我幫助的偏遠地方,為貧困的人奉獻上帝賞賜給我的才能和知識。」

我來看、我來聽、我來學習

戴仁壽醫師後來進入衛理中學就讀,以優秀成績畢業後,在一九○一年進入倫敦大學,後來又進入該校聞名醫界的醫學院就讀。因為父親的收入不足以提供就讀醫學院的費用,他先休學去打工,賺了足夠第一年的註冊費之後才回來念書,接下來,因為他的成績相當優異,每學年都獲得學校的獎學金。

在醫學院就讀期間,他曾到巴拿都孤兒院(Barnardo)去當志工,那時他的心裡一直有個問題:「為什麼會有孤兒出現?」他又想起中學時代聽到格利菲博士的那番話,因此,他利用課餘時間走訪倫敦的貧民窟,去了一次又一次,每次去心裡都這樣告訴自己:「我來看、我來聽、我來學習。」這也是後來戴醫師來到台灣之後所抱持的心境。也因為他在孤兒院當志工,所以認識了在該院當護士、後來與他結婚的瑪嘉麗.米勒小姐(Miss Margery Miller)。

一九○七年七月,他順利完成倫敦大學醫學院的課程,並且在接下來兩年陸續通過家醫科、婦產科、內科、外科的醫師執照考試。這些資歷都在說明戴醫師若是留在英國,會成為一位很有名望且有成就的醫療工作者。但他一直謹記自己的志向與他向上帝許過的願。此時,他的妻子提醒他說:「這該是我們用來感謝上帝賞賜的愛的時候了。」

一九一一年秋天,台南的新樓醫院寫信到英國宣道會,說新樓醫院急需一位醫師來幫助該院的馬雅各二世醫師(Dr. James Laidlaw Maxwell Jr.),因為病人越來越多,亟需人手協助。

戴醫師聽到這消息之後,認為這是上帝給他的使命,他馬上和妻子分享,夫妻兩人都非常高興上帝垂聽了他們的祈禱。因此,他們趕緊提出申請,希望能到台灣的台南來做醫療服務的工作。就這樣,在一九一一年九月十九日,英國宣道會在倫敦為戴醫師舉行差派禮拜,派他到台灣來服務。同年十一月十五日,他們離開倫敦,到法國馬賽港(Marseilles)搭船,於年底抵達台灣。

戴仁壽醫師夫婦抵達台南後,才發現這是跟倫敦完全不一樣的世界,除了語言、文化、氣候等的差異外,最讓他們感到震撼的,莫過於婦女纏著小腳,以及重男輕女的觀念,他們甚至親眼目睹有女嬰被棄置街頭、無人理會、任其死亡,這樣的社會和環境讓他們簡直無法想像。

一九一二年初,戴醫師開始在新樓醫院看診,當他第一次看見痲瘋病人時,那種震驚真是非同小可,許多醫院助手告訴他台灣人認為痲瘋病是無法治癒的天譴,更是讓他無法想像。因為在他的看法裡,痲瘋病也是一般的病症,是可以治癒的。因此,他開始思考要怎樣幫助痲瘋病人得到最好的醫治。

戴醫師用很短的時間學會了台語,他也利用當時教會教導信徒用的羅馬拼音來編寫教材,作為訓練本地醫療人員之用。這是戴醫師非常有遠見的地方。他和幾位宣教師合作編寫的第一本教科書,就是《內外科看護學》。書中的專有名詞是以漢文和英文呈現,一些人體圖都是戴醫師親手畫的。這本書在一九一七年出版,後來成為彰化基督教醫院、馬偕基督教醫院護理班的教科書。

一九一八年,也就是戴醫師夫婦來台灣第八年,因為夫人瑪嘉麗的身體欠佳,因此,他們申請返回英國瑪嘉麗原本任職的巴拿都孤兒院,算是休息,瑪嘉麗照顧那裡的孤兒,戴醫師則利用那段期間繼續進行他的「博士後研究」。一九二○年,他獲得「英國皇家外科院士」的資格,在倫敦大學醫學院擔任教職。

幫助痲瘋病人得潔淨

一九一二年,位於台北雙連地區的馬偕紀念醫院落成開幕,但經過七年時間,就因為經費不足、藥品短缺、醫護人員欠缺等因素而被迫暫停關閉。加拿大長老教會原本差派一位醫師、一位護理師來台灣重新開業,但他們還沒有開始,就因為水土不服、健康狀況不佳,先後返回加拿大。

此時,加拿大宣道會聽到戴醫師已經完成在英國的進修,又知道他們夫婦曾在台南的新樓醫院工作長達八年,說得一口流利的台語,還出版過一本教科書,認為這是非常難得的人才,便寫信召喚他來台北接下馬偕醫院。戴醫師接到信後,隨即答應下來,這就是他所說的,上帝賞賜給他所有的才能,就是為了要去幫助貧困地區人們的需要。於是,在一九二三年,他們從英國倫敦接受加拿大長老教會教士會的差派,再次由英國出發前來台灣。

戴仁壽醫師夫婦一直關心著台灣的痲瘋病,因此,在前往台灣的途中,他們特地去印度訪問痲瘋病專家「梅爾博士」(Dr. Ernest Muir),和他討論治療的方法。他得知梅爾博士是用「大楓子油」作為治療的藥品,且效果顯著,便買了二十瓶帶回台灣。他也去參訪梅爾博士所設立的痲瘋療養院,發現他給病人的環境是非常舒適的居家型態,讓病人在療養院中也有可耕種的田地,生產蔬菜、水果、稻米等農作物,使病人可以自給自足,這對戴醫師夫婦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一九二三年,戴仁壽醫師回到台灣,台北的馬偕醫院也重新開幕。他不但整理醫院、更新設備,也招募新的護理人員,親自訓練他們成為最好的幫助者,就像他之前在新樓醫院所做的一樣。但更重要的,就是他也在台北馬偕醫院接納痲瘋病人看診。因為他的醫術和對痲瘋病人的親切關懷,這消息很快就傳出。不到一年時間,病人從原本的每禮拜三十名,增加到每禮拜九十名。

但也因為這樣,引起雙連地區的居民擔憂、不安起來。因為當時台灣社會對痲瘋病的認知還停留在「天譴」、「天咒」的氛圍中,不但親人遠離,社會大眾都想要遠避,不敢接近。但戴醫師很清楚耶穌在〈馬太福音〉中的教導,就是他揀選了十二個門徒,差遣他們出去傳福音時,給他們特別能力,要他們幫助痲瘋病人得潔淨。戴醫師認為自己是為了幫助痛苦的人才去學醫,也因為自己的所學專長可以幫助痲瘋病人得醫治,所以,雖然當地民眾怨聲頻頻傳出,他仍然呼籲教會要出來協助照顧這些痲瘋病人,讓病人感受到耶穌的愛。

為了讓來馬偕醫院看病的病患可以安心,戴醫師買下醫院對面雙連教會的舊禮拜堂,當作「痲瘋病特別門診區」,還用磚牆圍起來,以免社區民眾干擾。直到一九二八年,就診人數已超過五千三百人,而且持續增加中。不但如此,戴醫師還將他從印度帶回來的「大楓子油」加以研究,把原本的藥膏研發成可以注射用。就這樣,逐漸將痲瘋病的病況給控制下來。他告訴醫院的所有工作者,接觸個案後一定要記得用肥皂多洗手,若感覺身體有異狀,馬上就進行檢查。

有人看見戴醫師原本是個很優秀的外科醫師,後來卻全心全力投入治療痲瘋病的工作,就問他原因。戴醫師這樣說:「我一面拿著手術刀,一面讀聖經。〈馬太福音〉第八章記載耶穌治好了那位嚴重的痲瘋病人,我就立志要將痲瘋病消滅。」

樂山療養院的由來

讓戴仁壽醫師想到要建造一個收容所,讓這些痲瘋病人居住,是因為有一天從士林來了個病患,他對戴醫師說:「你能不能在診所這裡隔個小房間給我住?」戴醫師說:「你有兒子、有房子,為什麼要住診所?」這個病人說:「我兒子在家裡院子蓋了一間草寮給我住,但年久失修,破爛不堪,每當下雨都會漏水,沒有辦法睡覺。也沒有人願意來幫我修理破漏的房子。」

就是因為這段話,使他想起在印度看見梅爾博士設立的「痲瘋病人之家」,有庭院、果園、菜園等,讓這些病人可以聚在一起生活和工作。他預估當時全台灣大約有超過四千名痲瘋病人,因此,他將這個構想寫了一份計畫書,送給當時的總督上山滿之進,希望能建造一所可收容約兩百名病患的痲瘋病療養院。上山滿之進總督看了計畫書之後,非常感動,答應給予必要的幫忙和支持。

一九二八年四月,戴醫師在「新莊街頂坡角、迴龍的山坡地」找到一大片很好的土地,非常適合當作痲瘋病人的療養院,就透過當時的教會鼓勵信徒奉獻,日本總督府也對此表示鼓勵。這件事經報紙報導出來後,台灣人組成的文化協會開始寫文章抨擊,認為日本政府不應該將痲瘋病人的照顧工作丟給一個外國宣教師來負責,還讓這位外國宣教師四處去募款。

這樣的評論不停地出現,導致隔年的一月二十五日,新任的衛生部長奧田達郎要戴仁壽醫師帶他去察看預定在新莊設立的療養院所在地。戴醫師原本以為察看之後,日本總督府就會撥出經費協助蓋療養院,沒有想到奧田達郎竟然跟戴醫師說:「這地點很適合蓋痲瘋病醫院,但日本政府決定徵收這片土地,由日本政府來建造痲瘋病醫院,你另外去找地方吧,日本政府會協助你。」

這讓戴醫師相當生氣,認為日本總督府簡直就是在搶人民的土地。不過,他後來冷靜想想,認為這樣也好,表示日本政府也開始重視痲瘋病人的需要,因此,他將原本購買的土地轉讓給日本總督府衛生部。同時他也認為台灣還有很多痲瘋病人需要照顧,所以他繼續尋找適合的地點,要蓋一間理想的痲瘋病療養院。

一九二九年八月十五日,戴醫師和好友明有德牧師從淡水搭乘渡輪到對面的八里,下船後往觀音山走去。在夕照時分,從觀音山麓眺望淡水河,看見許多白鷺鷥棲息在河邊的紅樹林,景色簡直是美到極點。他突然想到,若是能在這裡建造療養院,一定很適合痲瘋病人在這裡安養。於是,他決定在八里購買土地作為療養院,並且取名「樂山園」,這就是今天「樂山療養院」的由來。

但當這消息放出來之後,淡水和八里的居民都強力反對,理由當然都是怕被傳染。這讓日本總督府相當不高興,但兩地居民仍然一再拒絕,淡水居民甚至說這樣會嚇跑觀光客。最後是總督府堅持到底,保證絕對負起「不讓病患流出」的責任,這才平息了兩地居民的擔憂。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府強制徵收了樂生療養院後,通令所有地方衛生所,若有痲瘋病患就要送去樂生療養院。但大家還是喜歡到樂山療養院去,這點從一九三四年開辦後,樂山收容的病患一直比樂生多,就可看出大家對教會在醫療上的信心。樂山的院民越來越多,是因為樂山療養院不會感覺是給「特別的人」居住的地方,而樂生療養院卻有圍牆和鐵絲網區隔起來。

戴醫師夫婦很清楚,設立痲瘋病療養院,主要用意是要讓病人也可以過和一般人相同的健康生活,對自己的生命產生信心。因此,他們特地聘請一位名叫郭水龍的牧師跟院民一起生活,帶他們每天過靈修的生活,也在院內組成樂團、詩班。不但這樣,更令人感佩的,是戴醫師夫婦後來也遷進樂山療養院去居住。這也是後來戴醫師會被稱為「台灣痲瘋病治療之父」的原因。

後來因為日本發動戰爭,日本政府在一九四○年十一月三十日勒令戴仁壽醫師夫婦離開台灣,他們只好將六十七名院民移交給日本政府,回去加拿大。後來樂山療養院被日本徵收當作儲存戰爭物資之處,院民都遷移到松山精神療養院。

戰後,國民黨政府來到台灣,推行「耕者有其田」、「三七五減租」等政策,明有德牧師聽到樂山療養院的土地可能因此被政府徵收去,便通知已經返回加拿大的戴醫師趕緊回來處理,才保住了原本購買的整片土地。

如今,因為痲瘋病症已經能醫治痊癒,「樂山療養院」就改為「教養院」,收容了接近兩百名身心有障礙的人,幫助他們獲得安心的生活。

作者: 
樂山小企劃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